重生从2005开始 第132节(1/2)

    她家庭条件不好,书也没读多少,就读了个初中,在家里待不下去,就跑了出来,也吃过了不少的苦头。

    现在能得到一个好的机会,还是懂得珍惜的,时不时的就去拍顾茹这个二老板的马屁,所以顾茹也挺喜欢她的, 就收留了她。

    ——没有人不喜欢拍马屁,如果不喜欢,只有两种可能,一种可能是那马屁拍得太低级,拍得低级红高级黑,拍出了讽刺的味儿来。一种可能是那马屁是对别人拍的。

    在顾茹的《谪仙》又火起来后,省电视台曾请她去过一次的综艺节目又给她打的电话,想要再一次的邀请她过去,然后她就把这个机会给了小圆。

    上了电视节目,好歹也算得上是一个知名人士,这样演出的身价也会高一些。

    至于顾茹,就为上《好好学习》这个节目做准备。

    这个节目现在的收视率挺高的,在国内所有的常规综艺节目里面,都是数一数二的那种,有着很大的影响力。能够参加这个节目,并且演唱歌曲,对很多明星来说,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。

    更不用说一个网络歌手了。

    为了让节目效果更好一些,她甚至还请人做了一身古装。

    严鑫和冯曦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,冯曦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:

    “你说我们要是趁着这个热度,弄一些汉服出来卖,会不会赚到钱?”

    这个时候,网上已经有汉服这样的概念了,但都是一些爱好者自己弄着玩,不成规模,网上也没有卖汉服的店。

    要是弄一个这样的主题店,似乎也有前途。

    在多年后,汉服可是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,也是一个亚文化圈。

    做这个领域的先行者,应该能吃到不少的红利。

    严鑫不由得感叹冯曦商业嗅觉灵敏,但是有疑问:“现在都没有生产汉服的,你到哪里去拿货?”

    冯曦:“找一个懂设计的,设计几个款式,然后找一家服装厂来生产,那不就得了吗?”

    严鑫:“设计汉服不容易吧?”

    冯曦:“那有啥难的?从影视作品里扒呗,再找一本关于古代服饰的书,有好看的就扒下来,让人照着那款式设计,不就行了?老祖宗已经把样式弄得那么漂亮了,都不需要请多有名的设计师,找几个学设计的学生都可以了。”

    “服装厂容易找吗?”严鑫又问。

    冯曦:“挺容易找的,我现在拿货就是直接从服装厂拿货,也认识几个服装厂的老板,现在卖的衣服,有时候就是我直接给板式他们,让他们来生产的。只要有足够的销量,做汉服也可以。”

    “那行,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,钱不够的话可以找我。”严鑫这样回复她。

    他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的经验,不知道哪里去找设计师,也不知道怎样跟服装厂的老板沟通,唯一能做的就是出钱。

    现在手上虽然没有几个钱,但是,到了十五号,稿费发下来,就有钱了。

    ——星光娱乐那里倒是有几十万,可这个钱是公司的钱,不是他私人的钱,不能说想给谁就给谁。

    接下来还要进军彩铃业务,那也是需要钱的。

    上个月的稿费在5号已经出来了,是一个让严鑫和陈力很兴奋的数字,税前收入过了也百万。

    扣掉税后,他们两个人一个人也能分到五十万以上。

    这一笔收入不只是稿费,稿费跟上个月差不多。

    能够有这样的数据,主要是多了一笔实体出版的版税分成,这玩意儿半年一结,7月份结上半年的版税,1月份结下半年的版税。

    说是半年,其实只有一两个月的收入结算,因为出版的时间没那么早。

    按照这个势头,到明年1月份结算下半年版税,那就是一笔更诱人的收入了。

    稿费单出来的时候,陈力大为后悔:“早知道有这么多钱,我就应该买一套更大的房子!”

    星光网

    顾茹七月中旬去星城录制《好好学习》,当时电视台给她的说法是大概会在一个月内播出,反正再迟都不会超过暑假。

    在那一场节目录制中,顾茹穿着古装,演唱了《谪仙》这一首歌。

    跟着她一起参加这一期综艺节目的,还有几个网络歌手,也都表演了节目, 也参与到了聊天环节。

    节目效果怎么样,要到播出的时候才知道。

    不过以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来看,效果再差,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顾茹录制这一档节目的时候,冯曦还以严鑫生意合作伙伴的身份过去见了她,还请她吃了一顿麻辣小龙虾。

    最后拍了几张顾茹穿着古装的照片,并且在顾茹演出完之后, 将顾茹的那一套古装讨了过来, 回头就直接拿到有合作的服装厂,让他们按照这个款式生产一千套出来。

    至于版权……

    这个时代,对于服装设计是没有什么保护的,而且这个又属于古装,就是顾茹从影楼买下来的,也不知道人家是从哪一部影视作品中扒下来的,没办法谈版权。

    ——就要给钱,也不知道该给谁。

    至于开网店的,更谈不上版权意识。

    网购一开始的口碑很差,可不只是因为传统的人排斥这种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,而是各种山寨品都有,几乎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。

    只不过是后面产业做大了, 继续卖假冒伪劣产品有点不大像话, 舆论上面也有很大的风险,平台才开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,但也没有完全杜绝。

    后来这种模式又被井夕夕给抄了过去,用各种病毒式营销,拼命的以低价来换市场份额,最初的发展期, 充斥于期间的也基本上都是假冒伪劣产品,然后还有大多数人都拆不出来的红包。

本章尚未完结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
努力加载中,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!

  • 上一章

  • 返回目录

  • 加入书签

  • 下一页